如何让学校充满活力全国人大代表杨建德管办

封面新闻记者李寰任吉军北京摄影报道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年1月,国家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让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教师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对学校的重大决策与管理是否具有参与权。”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建德带来建议:“实行‘两自一包’学校管理模式,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

杨建德认为,这是目前激活学校办学活力,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有益探索。

多次调研

发现学校缺乏活力原因

杨建德到学校做了很多次调研。他发现,很多学校缺乏活力的原因,在于校长缺少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老师没有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运行管理中,因此缺乏主人翁意识。老师的收入差距微乎其微,课时量饱满,课上得好的老师在待遇方面并没有体现出优势。同样的钱,发放方式不一样,效果也大相径庭。如果采用“吃大锅饭”的方式,这样容易导致老师们“拿多拿少都不满意”。“这是制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们满意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都试点

“两自一包”模式效果明显

杨建德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应该把“权”交给学校,实行学校“管理自主,教师自聘,经费包干”的两自一包管理模式。杨建德举了一个例子,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川大附中西区,系辖区内最早实行“两自一包”管理机制的学校。政府把招聘教师、学校内部的管理,尤其教师工资发放等权利,全部由学校自己决定。学校校长主要起召集人作用,学校内部成立了学术管理委员会等部门,老师待遇、学校发展等都由学术管理委员会来商议决定,而学术委员会又是全体老师选举产生的。这样既实现了教师共同管理,又达到了“付出与收获对等,多劳多得”目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学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和日常监督,但是不会插手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实现了“管办分离”。

杨建德说,学校实行“管理自主”,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利下放清单,将原来由区县教育局管理的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开发,教师以及职工聘任,中层干部选聘,学校经费支配等权利交给学校,将教育局履职重心转向统筹规划,政策引领和监督管理上。

此外,学校对经费使用情况实行一月一公示、一季度一汇报;教育局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一年一审计。这样一来,每一位老师对学校的财务,发展情况能够充分了解,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工作积极性也自然能够增强。

打破“铁饭碗”

实现老师能进能出

在杨建德看来,“编制”是很多年以来被人视为的“铁饭碗”,但编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编制是老师们的保障,但另外一方面,一些有编制但是“出工不出力”的老师,学校没有解聘他的权利。如把招聘权下放给学校,学校便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招聘适合学校风格的老师,实现双向选择,老师可进可出。如果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教师,学校釆取“约谈提醒、帮扶整改、直到依法依约辞聘”,对违法违纪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直接解除劳动合同。

或许也有人会担心,如果老师没有了编制,是否有后顾之忧或教师队伍不稳定。杨建德对此解释,很多人看重编制,实际上是看重编制背后的待遇,如果能够保证没有编制的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完全一样的保障条件,自然也就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也不存在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此外,可以提高工龄工资,并按照工龄长短给老师发放工龄工资,老师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越长,工龄工资也就越高。学校建立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多层面薪级奖励机制,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老师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杨建德表示,通过“两自一包”的学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落实和扩大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也是破解政府公办学校“管办不分”、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不够、教师编制不足、进出渠道不畅、经费管理缺乏自主、绩效杠杆不灵、教师缺乏积极性等问题的有益探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zy/19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