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钱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唐晓林

为进一步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殡葬新风,革除铺张浪费等丧葬礼俗陋习,建德市民政局结合实际,同步推进移风易俗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统一思想,攻克难题,取得了重大突破。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中国人便讲究入土为安,把生与死看得同样重要。旧时,有钱的人家办丧事,是十分讲究排场的。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子孙孝顺,极尽“哀荣”。但其实,隆丧厚葬,真的是孝顺的表现么?

答案是否定的。建德市民政执法队负责人告诉笔者,时移世易,如今隆丧厚葬的“孝子贤孙”几乎都是骑虎难下型:封建道场彻夜喧闹,为契合“吉日吉时”停灵时间长,有时一场奢华丧事几乎可掏空家底……他们都想打破村里沿袭了无数年的丧葬陋习,却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只要他们想,我们就有办法!”建德民政执法队负责人介绍,今年民政局联合各有关部门全面推行了“身后一件事申请表”,将原本丧属需一一申报的八个事项集中在一张表上,医院或村社开具死亡证明的同时将其录入电脑,其他有关单位便可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我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去丧属家中强化宣传文明殡葬。他们想下楼,我们就送上台阶!而且‘身后一件事申请表’还能免去丧属到各部门申报的时间,一举两得。”

据悉,除了积极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氛围,强化群众树立文明殡葬新风意识,建德还建有一个人的工作联络群。各村指定一名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两委干部,第一时间上报死亡人员信息,及时上门与丧属进行沟通,并对后续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切实推进殡葬改革及移风易俗工作进程。

全面推行文明殡葬、让殡葬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观念的转变,同步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大关键。

今年以来,建德市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已由村级公墓转移至以集镇、片区为中心的生态墓地建设。据了解,建德市同时推进了杨村桥镇、下涯镇、更楼街道等几个大型乡镇公墓的建设。寿昌镇公墓二期工程也在进行中,可满足各个集镇范围内和周边村的需求。

而随着6月30日建德首个骨灰堂——东村人文纪念馆的投入使用,建德市殡葬改革也实现了1.0版到3.0版的跨越。

5个多月来,东村人文纪念馆已安放的骨灰越来越多。随机走访群众也发现反响非常好,还有许多周边村的老人主动前去咨询要求过世后骨灰入驻。村民们均表示,与传统殡葬相比,骨灰堂只需50元/年的管理费,不但干净、省事,还可以节省两万元左右的费用。骨灰堂的云祭祀功能,还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通过网络祭祀平台,将思念之情传送到骨灰堂的电子大屏幕上,实现同步悼念。

除了东村人文纪念馆,更楼骆村骨灰堂也已正式启用,还有大同潘村和大慈岩两处,都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大同潘村骨灰堂完成孝道文化宣传装饰后,预计农历新年过后便能投入使用。另有洋溪街道、乾潭镇等6处骨灰堂已经完成选址和设计,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到年,梅城镇等6个乡镇的骨灰堂也将按计划开工建设,从而实现建德全市乡镇(街道)骨灰堂全覆盖。

骨灰堂的投入使用,是群众殡葬观念转变的生动实践,而桃坞公墓树葬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更是将环境艺术文化与殡葬习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弘扬传统孝道的同时,积极倡导殡葬文明新风。

“目前树葬区已安葬骨灰11例。对于选择树葬的市民,建德市政府将给予每例元的奖补,并赠送可降解骨灰盒一只。”民政执法队负责人说,“不立坟头、不立墓碑,逝者的骨灰和大地融为一体。随着树木不断生长,逝者生命得以延续与升华,这才是真正的入土为安、叶落归根。”

通过“骨灰堂”“树葬”等新式环保的方式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建德既有效遏制了比阔气、讲排场、搞迷信等陈规陋习,更节约了土地又利于环保,也是推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减轻群众丧葬费用承担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zy/19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