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宿建德江,诵读是最好的方法,看看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第一首诗,我见到有的孩子是这样学习的,反反复复地诵读,反反复复地背诵。当然,学习古诗,诵读背诵是最好的方法,不过同样是诵读,但是诵读的层次不同,效果也就大不相同了。

有的孩子早读时间读,晚读时间读,课前读,课上读,可以说,读了一二十遍,读了几十遍,早已烂熟于心了。不过有的孩子是死读书,诵读诗歌往往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已。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之下,就可以读懂读透。

但是反反复复地诵读古诗,孩子并不一定能够读懂读透,为什么?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说过这样的话,诵读古诗不能单纯地变成一种物理现象,而应该是一种生命情怀,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一种生命感悟。

可惜的是有的孩子虽然在那儿反反复复地诵读古诗了,但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口发其声的物理现象而已,对于诗歌的理解,往往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或者自己从教辅资料上照搬的,然后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强化巩固下来,自己没有生命体验,没有生命感悟,这样的所谓的学习理解,是空洞的,是肤浅的,这样的诵读,是属于高耗低效的最低层次的诵读。

诵读古诗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就是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创造生成,共生共长。说白了就是要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去感悟,去理解,去生成,去创造。比如说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去诵读,去感悟。

第一,引导孩子在诗歌的文字中出生入死。

在诵读中,孩子可能能感受到诗人孤独寂寞,悲伤忧愁,但是这样的理解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空洞的肤浅的感知。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走进诗歌的文字里去。

比如说可以引导孩子在诵读中放飞想象,身临其境,还原画面,让孩子试着描述出诗歌中的画面:一个冬日的傍晚,太阳缓缓地下山了,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划着一叶小舟,悄悄地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旁,举目四望,天地空旷寂寥,那天空仿佛比树还要低,低头眼前,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就在身边,一缕孤独,一缕悲伤,一缕寂寞,一缕忧愁,涌上诗人的心头。

只有让孩子们沉浸在诗歌的文字里去,在诗歌的文字里出生入死,口发其声,放飞想象,还原画面,心通其意,意会其理,孩子的理解才是深刻的,是透彻的。

第二,引导孩子在诗人的心跳里感悟情怀。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埋头苦读,满腹文章,四十岁进京应考落第,于是云游吴越。他在《自洛之越》中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游历吴越的孟浩然,远离家乡,孤身一人,失魂落魄,漂泊的凄苦,客居的孤寂,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一起涌上心头。

只有引导孩子在诗歌的文字中、在诗人的历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去理解,去生成,孩子的诵读才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理现象,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生命感悟,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这才是学习诗歌的较高层次。

不知道大家对于学习《宿建德江》这首诗歌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了解更多内容,就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ms/20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