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古村之
且向塔楼深处行
文
江南西蒙
一般来说,塔建在村落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自然村并不能随意造塔,要建也多是在县、州府以上的所在地。
新叶村算是一个例外,塔成为了这个村最醒目的Logo。
据专家考证,“塔”是由古印度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而建造的一种名叫“窣堵波”(梵文Stupa的音译,坟冢的意思)的建筑。东汉末年随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本土建筑相融合,不断演化而形成深具中国文化涵义的“塔”,并由此留下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动人故事,如在杭州流传的《白蛇传》,就与“塔”(雷峰塔)有着密切的关系。
▲雷峰塔(-)?弗里曼
新叶村的“塔”,叫做“抟云塔”,位于村口,始建于明隆庆年间(年月3日),落成于明万历年,也就是年,总共用了八年多时间,塔高38.8米,围13.8米。与新叶村的祖山玉华山、朝山、道峰山,形成三足鼎力之态势。因为村口的地形是船形,村口的五座小山,像五条小船,故有五船下江之说。塔就建在三足之鼎处,东面是狮子山,西边是象鼻山,形成狮、象,锁水口的村口布局,在风水上起到了三角形——一种最稳定结构的固定作用。据说,是因为村东南面地势欠缺而要补风水,所以,巽方将塔称之为“巽塔”,距今多年。
“抟文塔”为砖砌,平面正六边形,底层有三个券门,从二层以上各层有三个发券窗洞,为求塔体坚固相互错开排列。据说,当年造塔时,用的不是现在的脚手架,而是土堆法,造好后再把土搬运开来,使塔露出真容。塔身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雕饰,显得很朴实,但造型端庄、秀雅。
村里人介绍,这是一座风水塔,又称“文风塔”,除了补风水之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村里培植文风,故塔名取自《庄子·逍遥游》之句“鲲鹏展翅九万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句,意在激励后世,勤取功名,为村里带来文运亨通。
▲《相宅经纂》云:“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粪、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村里人讲,塔的造型就像一只大毛笔,直耸云天,并倒影在四方塘内,如半月形像“砚”一般的南塘,组合在一起,形成文房四宝的寓意,预示村里将盛文风,走文运,后来,村里还真就出了一个叫叶元锡的进士。
查史书,叶元锡,字子祚,浙江省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人,清康熙三十年,登进士,授文林郎,历任湖广应城县、河南阳武县知县。
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叶元锡当时名列三甲第80名。他聪明好学,为人厚道、通晓儒家经籍,4岁中举人,40岁中进士。他为官为人的故事,在新叶村至今仍是美谈。传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为民敬仰。中进士后,他还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写成《勉儿曹》,供子孙借鉴,传承文风。
为旌表他的功名和政绩,雍正二年,其孙叶维泰于向官府请旌建牌坊,后获准官府银两加村里的集资,在他故里敕建四柱三间五楼石牌坊一座,立在“荣寿堂”门之前右侧四方塘塍边“更舖基”上,但后来终因工程量大,石材运输难等各种原因,被迫歇脚,未能如愿。因清朝规定凡石牌坊被毁,或倒掉,或半途而废,便不可重建,故牌坊一直未能建造起来。
新叶村里值得深探的还有阁楼。阁尽管不像建塔那样严格,但在村子里建一个规模较大的阁,通常也不多见,一般是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里才建有。新叶村则与众不同,在清朝同治年间,为乞文运,村里在塔的一侧,建造了一座名为“文昌阁”的阁,为二重檐歇山顶式土木结构,里面供奉文昌帝与文曲星,是村里最华丽的建筑之一。
走进阁内,可见以双龙装饰的屋脊,以鳌鱼装饰的飞檐翘角,其中深蕴涵义自是不言而喻。厅堂正中挂有孔子画像,梅、兰、竹、菊四君子装点着四壁,一派书院格局,颇有规模和气势。作为塔的配套建筑,文昌阁与后来建造的土地祠,排列组合在一起,蔚为壮观,构成新叶村的独特景观,完整地反映了叶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理想和追求。
耕读传家,是解读中国文化在乡村传承的重要思路。《吕氏春秋·审时》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在古代中国,“耕”,即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立德立业,传承道统。所以,“耕读传家”包含的意思可解读为:既学劳作技能,又学做人道理。
在新叶村,沿着文昌阁北面的村道走,一座牌坊矗立在村口,上面刻着的“耕读人家”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意愿深长,显示了玉华叶氏崇尚“耕可富家”,“读可荣身”的耕读思想。
在村中,有的宗祠高悬“道学正传”“黉宫驰誉”等匾额,如为光宗耀祖,供奉于“荣寿堂”的牌匾:曰龙章宠锡、曰进士、曰文魁、曰贡元、曰法学士。匾文记载:“不华贵而荣,不金石而寿,后之子孙,倘能实体此意,修之于家,达之于国。布之天下,于实现皇猷,风励百姓,俾功烈赫耀,德业永垂不朽,又敦有荣于此寿于此”。
不少农家也张贴“草堂关野意,甲族擅书香”,或“居近田园无伪辙,家承阀阅有藏书”等匾联,整个村里的文风气氛颇浓。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新叶村在明代,共出了1名进士,4名乡荐、43名痒生、5名癝生,3名郡钦宾。在清代,出了进士1人,贡士人,贡生1人,步贡生1人,步进士1人。
以耕读传家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一种独有的形态。在新叶村,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气氛,比如,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你会看到路中间由一块块大石板连接而成,每一条石板路都通向学校,是为了让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它表现出了新叶村人对文化和知识的重视,确立了“勤耕保财力、尚读促才力”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做到耕读传家,代代相传。
这些林立着的塔与阁,在新叶村,既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标识,也是一种精神的图腾,同时,也是心灵的故乡,它内嵌着东方古老文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程序、密码和运行机理。
-END-
江南西蒙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杭州学习生活促进会副会长
来源:杭州城市体验
往期精彩推荐一你知道吗?新安江污水处理厂已经“退役”啦
杭州最美十大森林古道,建德就占了两条!
方便了!建德市区11月将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
盼了0年,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有大进展...
惊呆!这个大洋人办了个家庭KTV,居然这么玩~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