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优秀教育工作者沈煜如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公元年3月26日13时39分逝世,享年93岁。遵照沈煜如女士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望其生前亲友、同事知照。谨此讣闻。
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哀告
年3月26日
沈煜如校长年8月8日出生于杭州拱墅区,年任教于余杭三和乡中心小学,年任教于杭州市新民小学,年任教于杭州市成才小学,年任教于杭县寿民乡中心小学,年任教于杭州市龙井小学,年9月任教于杭州市茅家埠小学,年任杭州市磁王庙小学校长,年9月任杭州市松木场小学校长,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年任浙江师范学院助教,年9月任教于建德县严州中学,年10月任教于建德县绪塘初中,年2月任建德县新安江中学校长。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师德楷模。年被评为浙江省为人师表优秀教师。
沈煜如校长用不平凡的一生实践了崇高的理想。她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仁爱宽厚、坚韧执著、关爱学生、忘我工作,是我们永远怀念的师长和人生楷模。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总说,我始终记得我的第一身份是老师,我很用心地对待学生,做老师最有意思的事是看到学生成才。她是许多学生的精神引领,她用她的人格光辉照耀着学生前行。
携手书卷,芳华依旧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这是我见到九十一岁的沈煜如老校长时想到的第一句话。
从我调到新安江中学工作,我就不断听到身边的同事提起这位传奇的老校长,心里一直神往何时能一见真容。如今新中筹备建校60周年,我们有幸前往拜访沈校长,听听老前辈讲过去的新中故事。
途中,我们碰到了沈校长家所在的社区负责人。他一打听我们是去看望沈校长的,就拉着我们书记一个劲地叫我们劝劝这位老人家,该麻烦别人时就得麻烦别人,何况大家都是自发自愿乐意的。原来社区里,大家都敬重老校长,考虑到她年事已高,一人独居,想一起雇保姆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可每次都遭她婉拒。后来我们和她提起这件事,老校长真挚地和我们说她不想麻烦别人的。
“是个倔强的老太太。”我当时想。
沈校长已在门口等我们。看到我们,她很欣喜:“新中的老中青三代都来咯!”
一米七的个头,挺拔依旧;清亮的眼神,矍铄依旧;思维敏捷,气场依旧。和我想象中九十岁高龄的老太该有的龙钟模样不太一样。
知道我们来意后,沈校长一再叮嘱我们:“你们只记学校的发展变化,只记工作,不要宣扬个人。”
72年,沈校长调到新中工作。那时新中规模不大,初中班较多,高中班只有三个。高中新生入学那天,沈校长就亲自站在校门口迎接前来报道的新生。过了一段时间,让大家惊讶不已的是,她能准确无误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偶有调皮捣蛋的学生看到她也就心生敬畏,不敢造次了。同行的杨书记是沈校长嫡亲的学生,我们本想“戏谑”下我们和蔼可亲的书记,恳请沈校长爆爆料,沈校长说:“以前大家都很珍惜读书的机会,学生们学习都认真,学风很好,老师也教得很用心。”杨书记回忆起沈校长用心教育他们的情景,脸上全是感激和感动。沈校长说:“我始终记得我的第一身份是老师,我很用心地对待学生”,“做老师最有意思的事是看到学生成才。”这些话像重锤一般,锤进了我的心里。
沈校长说她担任校长期间特别喜欢给学校“寻宝”。一所学校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好老师。她喜欢亲自去“挖别的学校的墙脚”。当年,汪国全老师就是沈校长亲自把他请到新中的。“好老师的负责敬业会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氛围,带动学校良性发展”,沈校长语重心长地和我们说起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年以后,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校校舍紧张,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沈校长为校舍的筹建四处奔走。“在建德先看到新中再看到严中,一定要把新中办好!”在县领导和沈校长的努力下,县委启动办学资金,造起新的教学楼和办公楼。无奈资金有限,后期教学楼不能完工。沈校长苦思冥想,想到了“厂校合作”,厂方出资,学校负责招收职工子女入学,这样才建造了新的教学楼和实验楼。沈校长说那时没有现在时兴的办学理念、校训,她当时就是个“务实主义者”,就是想实实在在为学校做点事。
而今,弘毅新中,样貌一新,人才辈出,老一辈的新中人可以欣然于心了。
卸任后,沈校长去县委督导室任职三年。退休后,她又去老年大学教了十年的历史课,“我就是闲不下来,”沈校长说,“只要和教育有关的,无论哪个岗位,我都喜欢干。”
临走时,杨书记只是以学生的身份请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老校长说:“说起现在的困难,我就怕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就不能再看书看报了,其他的我都能自己解决。”同事翁老师说,学校要开退休教师会议,他本想用自己的车子去接她,沈校长都不愿意。她就自己坐公交车到学校,开完会又坐公交车回家去。
沈校长二十多岁分配到建德来教书。她把一生的芳华都献给了建德的教育事业。
有像她这样有情怀的老教师在,我们觉得建德的教育才踏实厚重又久远馨香……
——建校60周年采访录
沈煜如老师的人格光辉照耀着学生前行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离开严州中学已整整五十五年了。蓦然回首,青涩的年华已逝去,当年朝气蓬勃的青年都已变成了满头银丝的耄耋老人。然而回想起阔别的母校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60年至63年是国家最困难的年代,我们在生活上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可在思想上母校给了我们丰富的精神食粮,学校的优良传统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使我们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奋进向上,在祖国建设的热潮中勇于担当,脚踏实地地做事,淡泊名利地做人,每个学子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平凡地工作中做出了一番事业。
回忆过去最难忘的是让我们遇到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不仅传授我们基础的文史数理化知识,还传授给我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勇挑重担,舍生取义的好思想、好品德。最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便是时任校教导主任沈煜如老师。
每天早上最早站在操场上等着学生操练的是她,晚上迟迟离开学生宿舍的也是她,早自习到各个教室巡查纪律的还是她。她高大端庄的身影时时出现在学生身旁,她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闻声识人的能力。在几千人的大会上,只要她一站上主席台,台下立马鸦雀无声,因为她随时都会点出发声吵闹的学生名字。熄灯后几百号人的宿舍只要有人喧哗,她就能喊出“某某某别说话了,赶快睡觉”。我入学后第一次遇见她,她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人告诉我,她早就在学生的档案中熟记了每位新生的形容笑貌。她的人格魅力就从学生感受到老师带给我们的暖意中一点一滴树立起来的。学生既感觉她很亲切,又非常崇拜她。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老师才能做到这些。
她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课讲解起来可以用滚瓜烂熟来形容,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课余时间,她会经常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并共同解决困难。那时候我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每个月2至3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不少学生趁星期六休息就上乌龙山扒松毛丝,星期天挑梅城街上去卖。卖不掉星期一起早再去,为此有人早自习就迟到了。沈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就亲自调查迟到原因,了解实情后,她就作出了一个让学生振奋的决定:凡是学生扒来的松毛丝或打来的柴,学校一律按市场价全收。这一规定解决了不少贫困学生柴难卖,没钱吃饭的困境,树立起了继续求学的勇气和决心。
62年是国家最困难的一年。上级要求只要是农村来的学生全部将户口转回农村,自带口粮来上学。面对这一政策,我欲哭无泪,家里四、五口人就只有继父一个劳力,一年中大半年时间是靠吃野菜来充饥的,根本没有粮食可带。而且那年继父因上屋顶翻漏,滑倒腰部受了伤,更是雪上加霜,想到这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只好准备休学。有位好心的同学把我的情况告诉了班主任和管生活的沈老师。沈老师很快就来找我谈话,指导我到生产队开证明,通过她的帮助和努力,我们班仅有两个留校户口,我得到批准留校,我的命运由此获得重生。沈老师是一位把每个学生当作自己儿女一样来珍惜、呵护和培养的慈母,她的心灵就象玉石翡翠一样,晶莹、透亮、发光,感动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照亮着每位学生成长的道路。
临近毕业,一次下乡参加抢收抢种劳动,全身衣服湿透,回校后洗了澡把换下的衣服洗了全晾在围墙内的绳子上,结果晚上小偷从围墙上挖了一个洞,爬进学校将学生的衣服洗劫一空。我唯一的两套衣服被偷走一套,没有换洗衣服。那时候既没钱又没有布票、工业券,要做一套衣服对一个贫困学生来说比登天还难。沈老师及时组织老师和学生为困难学生捐钱、捐布票、工业券,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我拿到了捐助我的10元钱、10分工业券和5尺布票。我买了布和人造棉,做了一套夏季服装。内心的感激之情真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就是父母!
由于工作的需要,沈老师调入新中当校长,新中的学生一说起沈校长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几次加工资她都将名额让给其他老师,几次分房,她又把指标让给年青的老师。她的一辈子在学校,全身心的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她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一批批的学生想起她都会去看望她,她仍然会准确的叫出学生的名字,让人感动不已。大家都说十几年的求学路上,遇到过不少老师,他们教我们知识,值得学生尊敬,但像沈老师这样的良师却很少。在学生中常常传颂着她慈母般地关心学生,又严父般地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她见利就让,见困难就上,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激励着一批批学生,她那种人格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在我们心中她是教师的楷模,是活着的雷锋,是学生佩服和敬仰的良师,是我们一辈子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李银珠
我从宁波转学到严中,认识的第一位老师是高大端庄的沈老师,她的记忆力超强,第一次见面她就能叫出我的名字,让我感到好奇和亲切。后来知道,她能叫出名字的学生大概数以千计,这就不能单以记忆力强来评价她,那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亲和力的具体表现。五十年后,我们又在新安江见面,她仍然能叫出我的名字!让我感动不已!强烈地觉得这不仅仅是记忆力和亲和力的表现,是一种始终保持的人格魅力。在求学的十多年中接触过不少老师,他们教我们知识,值得我们尊敬。但像沈老师这样的良师却很少,她那种人格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在我心中她是一尊伟大的观世音菩萨!
学生何东君
沈老师超人的记忆力实在佩服,她不但能见面就喊得出她多年离校学生的名字,而且还能闻声识人,这更不容易了。在学校时每晚睡觉前是各个宿舍说夜话最有趣最热闹的时刻,沈老师站在门外一听就能喊出谁在说话。于是宿舍鸦雀无声,等她走远后,大家闷到笑。那严中夜话可是一日之中的乐趣呀!16人的宿舍,前后两排长长的宿舍楼睡着几百位学生,只要谁说话,她都能听得出:“某某某,还在说话。”现在要找这么负责任、爱学生、有威信的老师少了。
学生方彩松
严中求学期间,两位教导主任留给我们的印象很好,一位是管生活的沈煜如老师,一位是管教学的方友松老师,两位老师得才兼备,真乃中学老师中的大师也!
学生诸葛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