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是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家庭约束。家风正,则村风正。杨村桥镇十里埠村和钦堂乡葛塘村便是好家风、好村风的代表。
杨村桥镇十里埠村
杨村桥镇十里埠村村风正、民风朴,良好的家风还为村民和村庄发展带来了机遇。
年,杨村桥镇党委政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十里埠村为试点启动了“新家规家训”进村入户工作。十里埠村的户家庭,有户参与了新家规家训进村入户。
“克勤克俭”的苏氏家族
苏村有多人姓苏,“克勤克俭”正是出自于苏氏的家训。村民苏平介绍说,他们祖上一贯来都比较勤俭。早年先祖从福建移居至此时,都是靠扁担挑过来的。只要是能赚钱的活,先祖都干,积攒了点钱就置办田产,靠一点一滴积累财富。为此,“克勤克俭”就成了苏家世代传承的处世之道。
家风好还能信用贷款
得益于好家风带来的好村风,市农村商业银行与十里埠村达成好家风信用贷款合作,只要是信用等级达标的村民,可以享受15至30万的无担保贷款。
村党总支书记方雪根介绍说,信用等级达标的村民,一定来自家风正的家庭,必须是一家人无赌博、打架斗殴等恶习,家庭和睦、孝顺长辈,只有通过信用等级评选委员会的认证后,才有资格能享受这样的信用贷。
好传统好家风的挖掘,凝炼新家规家训的践行,让如今的十里埠村焕发出了温馨恬淡却幸福感十足的气息,随着在村里相继开工建设的综保工程、临金高速、十里埠综合码头等项目的推进,秉承着优良传统,克勤克俭的十里埠人也将会继续书写动人篇章。
钦堂乡葛塘村
相传钦堂乡葛塘村因“耕牛择地、葛藤绕塘”而得名。在这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村落里,数百年来延续着耕读传家、崇学尚礼的朴实之风。
求学的必经之路
在葛塘村的西南方,有一条南宋时期的古道,名为通儒岭,古时为周边学子求学的必经之路。早年公路网络还不通达时,葛塘村民也是沿着这条路通往乾潭镇的。位于坡顶的通儒亭正好能让人歇歇脚、乘乘凉。
书香葛塘
在葛塘村,耕读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
村民巫炳华说,只要是稍微大一点的房子,都会在门前写上“耕读传家”四字。“‘耕读’就是种田吃饭,‘传家’就是考取功名。”巫炳华直白地解释了农耕文化下,最朴实的追求。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下,葛塘村人秉承着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生活态度,勤学重教的思想也让如今的葛塘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学子村。
潘关生是葛塘村桃花坞的村民,家境困难的他辛勤劳作,培养一双儿女求学成材的故事,在葛塘家喻户晓。为了供一双儿女读书,他起早贪黑地劳作,种地、养兔、养蚕、养蜜蜂,只要是能赚钱的活计,他都不辞劳苦。晚上十一二点休息,天一亮又起来干活。儿女也勤学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一个当上了省高院的法官,一个成为了人民教师。
为了鼓舞大家的学习热情,村委会还特意设置了高考优秀学子奖励基金。浓厚的学习氛围,让葛塘书香弥漫,村民闲暇时光也喜欢去图书室读书看报。
团结一心为家乡建设出力
自古沿袭的好家训好家风让葛塘人崇学重孝,与人为善,对文化的向往和重视也让葛塘人深具大气和谐的秉性,去年,村民自行集资修建了乡亭、望亭、台门里等四座亭子。黄向阳说,建这些亭子是想将遗失的文化找回来,让葛塘人回忆家乡时,有记得住的乡愁。村里人也特别给力,半个小时就募捐了几十万资金,争相为家乡的建设出力。
黄向阳还说,葛塘村要以德文化教育为切入点,提升老百姓的素质,为后续美丽经济建设打好基础。特别是该村正在发展的乡村游民宿经济,需要文化来为产业提供灵魂的支撑。只有这样,葛塘才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家风正,则村风正!
为你喜欢的村子点.赞!
记者/纪婕妤
编辑/张小欣
-----猜你喜欢--------
建德骄傲!60多年前周总理曾来到这里并为它点赞
建德警察火了!上了CCTV和《人民公安报》头版头条
天!这个学期超级长,建德新学期校历出炉!
赞赏
长按金牌白癜风专家金牌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zy/1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