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3:佛坪县城-大河坝镇-两河-宁陕县城
3号早上,我和小朱7点钟便早早起床查看天色,因为天气预报有中雨,所以天气是我们最关心的。拉开窗帘,是湿漉漉的地板和滴水的房檐。这个时候我再次问小朱还要不要骑行,还是搭车返回西安。后面两天的路程才是对体力精神最大的挑战,而且当时知道的信息是平河梁段是无人区(不光是张老师的路书还是网上查到的资料都表明此处没有人烟和补给点及手机信号),会有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小朱肯定回答让我当时决定“冒雨出发”
出了佛平县城约8公里,路过三里湾村,转过一个石山的凸湾,一条新修的柏油路赫然出现在眼前。刚好路边有人当地村民在此等班车,便上前询问,结合地图导航:这就是通往大河坝的道路无疑。
踏上前往大河坝的路途,基本全是下坡,有几段缓坡可以在无限的下坡中忽略不计。运气比较好的是路过的两三个隧道里面都有公路养护人员在测试隧道照明,基本不用担心照明问题。约三公里时,有一条岔路便出现在眼前。记得这个岔路是张老先生特意交代过的,为了印证路线,我便再次用陕南话问等车的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告诉我,新路是前往陈家坝的路线,从那条路线是去不了大河坝和宁陕的。既然路线无误,我们便休息了几分钟再次踏上前往大河坝的路。
一路下坡敞开了跑也不过28公里左右,山地胎的风阻和摩擦阻力在这一刻成了我最安全的保障。下完最后一个长坡,忽然听到有机器的轰鸣声,往对岸一看便是张老先生提过的引汉济渭工程二期。水利四局的旗帜在风雨中摇曳,建设工地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停止,相反在一片雨雾缭绕中更显生机和繁忙。过了这段路的右边有一个百十平方的引汉济渭文化公园。饮汉江水当思源头。
再往下一公里左右,公路从山体越过工程大坝直接到了河道左边。在大坝尽头整个大河坝镇尽收眼底。过了河沿着道路下坡两公里就到了大河坝镇,正前方有西汉高速高架桥越过小镇,左边道路通往石泉县,右边是去往汉中方向。
我们过了桥找了一家面馆简单吃了早饭后再次回到这里往石泉方向出发。
从此处出发往石泉方向约3公里有一隧道,除了隧道我按照方向感往左边驶去(其实这时已经在国道上了)。走了约莫两公里约到一户人家,问了别人后才知道我们已经踏上了国道。原来出了隧道那个位置便是两河,往右便是去两河镇。从这里开始,我们又开始了逆流而上,而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子午河,而我们就行走在子午古道南端的子午河谷。
子午谷:谷名。在今陕西省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
作为陕南人,而且又是熟读《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系列史书小说,对子午谷是耳熟能详,对蜀汉魏延献计“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情节每每抚掌叹息,深深惋惜。明史里更有孙传庭在子午谷伏击“闯将”高迎祥,致使高迎祥兵败身死,李自成也由此当上农民义军的首领。
沿着子午河和国道继续前进,在汤平镇段,修建隧道国道改到河内,河水基本与路面接近,而柏油路北烂泥路取代。
过了这段烂路,我何小朱找了一户人家,用人家的抽水泵清洗鞋子衣服上的泥巴,以及车子上沾的泥水。
车子后面是我在朝=鞋子上浇水洗去泥巴。
这户乡党人很好,问我们要不要热水,还告诉我们抽水泵的开关位置。
路势渐渐也好起来了,而越接近子午河上游却并不见子午河水量的减少,反而,河水淹没了半个河堤。
下午13:40,我们顺利到达宁陕县城,在县城那个上坡时从后面来了一辆陕Axxxx牌车,副驾的小哥老远就考核手机拍我们,大喊加油。上坡后小哥得知我们要回西安,一个劲的问我们要不要搭车,他可以带我们一程,我和小朱婉拒了他的好意后再宁陕县城找了个宾馆住下。
宁陕县和佛坪县类似,子午河穿城而过。
春秋战国(前年—前年)时期,今宁陕县境北属秦,南属楚,丹阳战后全都属秦。
秦(前年—前年)北属中央直辖地——内史杜县,南属汉中郡南郑。
宁陕县在陕西省的位置
西汉(前年—前23年)北属右扶风盩厔,及京兆尹杜陵,南属益州刺史部汉中郡西城(今安康)、旬阳二县。
东汉(25年—年)北属司隶校尉部鄂县,西南属城固安阳县(今洋县东北)。
三国(年—年)魏时北属扶风郡杜县,南属汉中郡。
西晋(年—年)孝武帝太元七年(年)北属司隶校尉部长安县,南属梁州汉中郡及魏兴郡(今安康)。
南北朝(年—年)南朝宋大明八年(年),北属北魏雍州,南属梁州晋昌郡(今石泉西南);齐建武四年(年),北属北魏雍州盩厔县,南属安康郡安康县(今石泉南);梁中大同元年(年)北属北魏雍州长安县,南属东粱州安康郡;北朝北周建德元年(年),北属恒州周南郡,南属洋州傥城郡及直州安康郡。
隋(年—年)大业八年(年),北属京兆郡长安、始(今周至东北)二县,南属西城郡石泉县。
唐(年—年)开元二十九年(年),北属京畿道盩厔、鄠县,南属山南东道金州石泉县及山南西道洋州黄金县。
五代十国(年—年)争战频繁,统属复杂。至后唐清泰元年(年),北属京兆府,南属金州。
宋(年—年)北宋政和元年(年),北属永兴军路鄠县,南属京西南路金州石泉县,西属洋州真符县。南宋嘉定元年(年),北属金京兆府路鄠县,南属利州石泉县。
元末明初,因禁流民,今县境内绝少居民。
明正德十六年(年),在今县境内置柴家关、五郎坝巡检司。
清乾隆四十八年(年),划长安、盩厔、洋县、石泉、镇安5县边境,置五郎厅,直隶于省,厅署暂设焦家堡(今老城城北)。四十九年(年),厅治迁老城。嘉庆五年(年),五郎厅改名宁陕厅。先隶省,再属汉中府,后属兴安府。嘉庆十一年(年),宁陕兵变,厅署被毁。十三年(年),厅署迁驻宁陕营恳兵署内(今关口新城)。十八年(年),修筑厅署城垣,工程告竣,厅治迁回老城。
中华民国(年—年)二年(年),改厅为县。先隶陕西省汉中道,二十二年(年)撤道,直隶于省。二十五年(年)以后,隶于陕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年12月5日宁陕解放,属陕南行政公署安康分区。年5月属安康专区。年专区改称地区,宁陕县隶安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至今。年11月27日,宁陕县小秦岭以北的荞麦地、干沟、鸡窝子、喂子坪等处平方千米划归长安县。年5月20日,镇安县的后池乡和栗柞乡的第四村划归宁陕县。同年6月将汉阴县的铁炉、龙王乡划归宁陕县。年12月,宁陕县并入石泉县,宁陕设置为协作区。年9月恢复宁陕县建制。年安康专区改称地区,宁陕县隶安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年安康地改市,宁陕隶属安康市。[4]
收拾好住的地方,我和小朱前往老街吃饭,买雨衣。
吃饭时出现了搞笑的一幕,我俩两份煲仔饭下肚,却还感觉不够,于是在老街徘徊后又进了一家面馆,又点了两份小面吃光方感觉肚子饱了。
吃完饭去买了雨衣,买雨衣的过程中与老伯交谈得知去年有一个老年人也从这条路骑单车去西安,路过他家时买了遮阳帽。当时我以为老伯口中的说的便是张老先生,后来问过张老师后才知道是另外一个人,张老师比这个人早一年走这条路。
一路游荡买好了第二天的补给品,也知道了在县城西边有保存完整的乾隆年间的县志碑,由于没有见到具体石碑没有拍照记录。在第二天与路人交谈时还了解到,我们当时在宁陕下榻的宾馆后边便是当年红25军军部驻扎地。
天快黑时回到宾馆,手机收到当地天气预报大暴雨的提醒,这让我又对第二天的行程多了一份担忧。平时上平河梁都是一种挑战,何况第二天有大雨暴雨。
在担心第二天行程的忧虑中慢慢睡去。
行程75公里,宁陕海拔米。
赞赏
长按白癜风中医治疗北京中科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zy/1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