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件事特别热,就是某银行的理财产品,最新净值跌破了1元面值。
换句话说,就是你如果买这个产品了,你的本金就出现了亏损。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大家买银行理财,不就图你一个安全么,谁还真指望这4%能赚大钱不成?结果你银行连这4%都没做到,这以后银行理财还能买吗?
我觉得,银行理财还能买,总体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你追求本金绝对安全的话,一定要注意一个细节:尽量不要买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
这次出问题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是这个“理财子公司”发行的。
所谓银行理财子公司,它之所以出现,是为了推进银行理财“去刚兑”,说得难听点,就是以后银行理财出现亏损了,嘴上可以把银行择出来——你看,这可是子公司犯的错,和银行可没啥关系。
但实际上,大家真是冲这个子公司买的理财吗?显然不是的,还不是因为这产品是在银行发售的,大家图的就是银行会担心自己的品牌,不至于真的让产品亏钱。
事实上,我觉得银行员工也会故意利用这一点,把概念混淆模糊一些,完成自己的销售,因为他们的日常指标压力,还是蛮大的——就算真出亏钱了,反正也有“理财子公司”可以背锅嘛。
故此,未来在银行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反复确认某一产品的发行主体,就是是银行自身,还是理财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