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十余年来,杭州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夯实法律保障、精细保护手段等,走出一条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发展协调并进的杭州特色之路,也因此多次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等荣誉,杭州经验向全国推广。尤其是近年来,杭州结合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档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用高新技术为历史建筑保驾护航,用数字化技术留住乡愁。科技赋能建立历史建筑数字档案敬承堂,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檀村村樟宅坞自然村村中心,占地面积.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平方米。该建筑建于清朝,为檀村汪氏族人的祖祠,三间三进对合式布局,入口设两柱三楼的雕牌楼式大门,内部木构架精美——月梁、斗栱、雀替、荷叶橔、牛腿、撑栱等一应俱全。修缮后的敬承堂内部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测绘展示“我们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全景摄影等数字化技术,对该建筑实现了地空度信息全覆盖,准确高效地记录了建筑的现状三维空间信息,同时测绘采集与保存现状勘察评估相结合,保证了工作的效率与成果质量。”建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说,通过三维激光数字化测绘技术,能精确捕捉建筑的变形状态,实现对历史建筑的整体控制测量,反映建筑残损、变形等各方面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简单修缮工作的实施提供基础档案,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保护利用导则三维点云模型成果据悉,在完成数字化三维扫描与基础建档的基础上,建德市研究制定一处一策,精细化指引保护责任人落实历史建筑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同时科技赋能编制“一处一档”,建立历史建筑全面数字化三维档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导则的编写,为日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日常维护提供精确可靠的工作指引与参考标准;已完成全市处历史建筑的“立体化”数字档案,为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工作基础。“建德市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是其中一个生动缩影和实践范本。”市园文局相关工作人员说。值得一说的是,为提升各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积极性,与民共享保护成果,锻炼保护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杭州组织开展全市“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最佳案例”评选活动,共收到各区(县、市)推荐的案例处,经市民投票、专家评选有16处获“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最佳案例”奖。除了为历史建筑建立档案,全市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在同步进行数字建档工作。"目前,我们的国保、省保单位、主城区代表性历史建筑已在‘云端档案’全部上线,已有全国文保单位50处,省级文保单位92处,历史建筑处,合计处。“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利用全景摄影技术,对杭州市代表性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展示,运用手机端全景漫游,给观众营造了全新的3D实感体验。目前共计上线90处。”这些年来,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依托“名城杭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wh/1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