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民俗文化植入景观设计,营造旅游地新风

白癜风容易治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我们大山一直强调:景观设计不等于旅游规划,要提升项目地的旅游,除了做好旅游提升规划以外,项目地的景观设计应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设计。

今年5月我所受邀为建德三都镇九姓渔民村进行的旅游设计,九姓渔民村是个有很独特民俗风情的项目地,如何将这种独特的民俗风情有机植入到项目地的景观设计中,使九姓渔民村通过这一轮的旅游提升建设,形成浓厚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鲜明的旅游形象,是我们项目团队确立的设计目标。

    

九姓渔民村位于建德市三都镇西北部,村庄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近三江口,周边山林植被茂密,风景秀丽。

九姓渔民是明清朝代生活在新安江一带的一个独特族群,其成员一直以来受“不准陆居”的人身歧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才获上岸定居。

设计目标

受建村年代的时代影响,原九姓渔民村建筑和空间偏于简陋,我们的设计团队通过功能空间的梳理,以植入九姓渔民民俗风情的景观节点设计和庭院空间的景观化改造,提升村落的旅游形象。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突出自身的九姓文化和渔家文化,将“九”的数字概念融入设计形式,挑选了九个具有代表性的庭院进行重点设计。并将渔家文化植入设计内容,结合渔家传统元素,形成九大景观节点。

“九”景观节点

节点一:改造前

节点一:改造后

节点1:使现状民居庭院空间与交通道路之间边界、滨水绿道和交通道路交界处更清晰。在此处绿道入口增加九姓渔村明确的标志物,用“九”艘渔船呼应九姓渔村之名,打开景观视野,形成了一个优秀的景观面。

节点二:改造前

节点二:改造后

节点2:采用渔船和渔网作为花坛载体丰富整体效果,植入渔文化。丰富增加植物配置,修整花坛侧石破损之处。

节点三:改造前

节点三:改造后

节点3:改变现状左右两侧台阶相对简陋的劣势,台阶中间及两侧的花坛加入渔文化的小品,增加植被种类和色彩,丰富整体景观效果。

节点四:改造前

节点四:改造后

节点4:现状花坛为跌级花坛,植物配置比较单一,景观效果较差。增加休憩座椅,用竹篱围挡花坛,利用木材堆叠处形成景观节点,用鱼形景灯代入渔文化。

节点五:改造前

节点五:改造后

节点5:丰富植被种类,用船桨制作的文化展示牌在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突显九姓渔村的特色。

节点六:改造前

节点六:改造后

节点6:现状边角绿地处理较差,景观效果比较生硬,对村貌产生影响。采用渔船、渔网为主题元素的花架和花坛,形成一个美丽的转角。

节点七:改造前

节点七:改造后

节点7:用渔船、渔网为主题元素的花架和花坛,穿插农村水缸样式的花卉盆景,丰富景观性,添加石凳休憩空间。

节点八:改造前

节点八:改造后

节点8:将原有整个场地空间顺沿地势而下划分为景观花坛、木平台、花船三个交互空间,通过特色铺装的植入和景观手法的改造改变船体原有枯燥的景观印象。

节点九:改造前

节点九:改造后

节点9:划分场地停车位,减少场地停车混乱,进行绿化围挡。

“九”庭院

设计特点

九个庭院采用九种不同的围墙形式、庭院空间布局和渔灯,营造多样的渔家氛围;

用具有乡土气息的花卉盆景,多彩多样的植被,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用竹篱笆和乡村土墙搭配形成围挡的同时,融入原汁原味乡土特色;

将许多临时雨蓬改为木质景观廊架,保留其功能性的同时改善其景观效果;

在青砖道路和白墙体采用鹅卵石贴面并加入鱼的形象,突显渔文化。

庭院一:改造前

庭院一:改造后

庭院二:改造前

庭院二:改造后

庭院三:改造前

庭院三:改造后

庭院四:改造前

庭院四:改造后

庭院五:改造前

庭院五:改造后

庭院六:改造前

庭院六:改造后

庭院七:改造前

庭院七:改造后

庭院八:改造前

庭院八:改造后

庭院九:改造前

庭院九:改造后

本项目设计方案汇报后获得业主方高度认可,认为在建德全域旅游建设的背景下,营造的渔家文化氛围,彰显了文化旅游的特色。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紧张实施阶段。

施工现场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hj/17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