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乡镇村名字的由来魏县人必知,爱我

北皋镇

六座楼明末清初该村一郝姓大户于村东建楼房六座,富丽堂皇,远近闻名,遂沿用为村名。

沙窝明初李氏从山西迁此,因地处漳河故道,风起沙飞称“沙窝”,后成为村名。

东张岗明初张氏从南辛庄(今魏县张二庄乡所辖)迁此所立。因地势较高,位于几个带“岗”字村的东边,取名东张岗。后与村北一张庄合并,统称张庄。因避重名,年5月1日复名东张岗。

姜谢庄、李谢庄、王谢庄三村相邻,原名谢庄。明万历八年(),姜氏从成安县沙河村迁入该村定居,遂更名为姜谢庄;后李氏迁来,在姜谢庄附近定居,取名李谢庄;清初王氏从王岗村迁到姜谢庄附近定居,取名王谢庄。

旧魏县原名洹水镇,因地处古洹水(今安阳河)而得名。北周建德六年()臵洹水县,县衙设于此地。宋熙宁六年()废洹水县改为镇,划归成安县管辖。同年8月,因河水泛滥,魏县治所被淹没,遂将县衙迁于洹水镇,同时洹水镇所辖村庄也划归魏县管辖。明洪武三年(),县城又一次毁于水患,遂迁往五姓店(今县城),从此洹水镇被旧魏县这一名字所代替。

北皋屯相传隋末李密在魏县称帝时,在此屯粮,因离北皋较近,故称该村为北皋屯,村名延续至今。

西李岗、前石岗、后石岗、东李岗、南刘岗、北刘岗、邵岗、王岗、孟岗、陈岗、江岗、米岗、西张岗十三个村均为明初山西移民所建。因地势较高,呈岗状,故取村名“岗”。并冠以方位或姓氏。

西康疃、东康疃二村原为一村,名糠疃庄,后称糠疃,因隋末此处为一糠市而得名。后演变成“康疃”。后分成大小两康疃。年以方位改称东康疃和西康疃。

南坡头、北坡头、西坡头、东坡头四坡头原是南、北二坡头。“坡”由“泊”演化而成,是因地处河泊的南、北两头而得名。清末北坡头的东头和西头两部分各自独立,称东、西坡头,中部仍用原名。

小凹该村原名张家滩,因张氏定居在河滩而得名,后张姓绝,明初从山西凹村移民到此,为不忘故里取名小凹。

西上村前、西上村后明洪武三年(),旧魏县城(原县城)被淹。部分人在城西南角绕城隍庙分立三村。取吉祥之意名“上村”。又因此村位于庙西,故名西上村。年按前,后街划为两村为西上村前、西上村后。

蒲潭营此处古时曾是一大水潭(坑)。东汉末年,蒲州人关羽在此安营时,称潭名为蒲潭。后人以“蒲潭营”为村名。清雍正《魏县县志》记载,当时山西潞州卫在魏县屯营五处,此为其中之一。

双井镇

马郑圈、陈圈、董圈、茜圈、贾圈、樊圈、前王圈、后王圈明初移民由山西迁来时,这一带正遇水灾,积水甚多。待水退后,人们纷纷赶来

占地,时称圈地。谁圈的地就归谁耕种,并允许在所圈之地立村居住。后以“圈”字做村名,并以姓氏和方位冠于“圈”前。据前王圈王氏碑文记载,王圈乃王用中从山西迁此圈地立庄。

西西寨、东西寨二村原为一名西寨,因东邻一土寨而得名。后人根据两村所占位臵,以东、西二字冠之。

傅夹河该村与对岸村成夹河之势,又因傅姓较多,故取名傅夹河。河南村该村原为卫河南岸一渡口,因连姓居此,故称连摆渡,又名河南村。

北照河、张照河、姬照河、李照河四村紧邻,原为一村,统称东照河。因村大人口多,后便以姓氏冠之。“焦照河”因位居最北,且焦姓人口后来减少,他姓人便对外称之为北照河。

木顶寺据民国《大名县志》载:县村名金顶寺,因明永乐三年()官府在村东建一金顶寺院而得名。后金顶被盗,重修时换为木顶,故改村名为木顶寺。历经明弘治、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等王朝修复,民国七年()再次修复,后日军侵占时烧毁。村名沿袭至今。

刘深屯该村系明初刘深兄弟由山西迁此定居而得名,又称后刘街。在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村名改为“永红村”。年,后人将自然村划分为3个行政村,即永东、永西和刘深屯。

更化村原名柳棵,因北邻漳河,柳树丛生而得名。清光绪年间(~年)有一官员路过此地,取“更新变化”之意,改村名为更化村。

前文义、后文义二村原为一村,名油滩。相传明初先民由山西迁此,

立庄,恰此时,一卖油翁不慎将油洒在此地,先民认为是吉祥之兆,便起村名为“油滩”。后更名为“文义”,年该村划分为2个自然村,并以“前”、“后”二字冠之。

野庄据传明初移民迁此立庄,该庄有一人因行窃被审,官府问他村名。答:“迁来时短,未起村名。”主审官说:“你像野人,是野庄的吧?”从此野庄便成为村名。

前大堡、后大堡两村原为一村,名张大堡,系张姓明初由山西迁此所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子沿南北方向发展很快,为便于区别,后人对外称前、后大堡。

胡村店明初胡姓迁此,藉大道之便开旅店,便称胡家店。

张辉屯明初,张辉由山西迁此定居立庄,后迁来定居的人为该村取名张辉屯。新中国成立后,于五、六十年代,先后将该自然村划分为七个行政村。其中六个行政村均冠以姓氏,即任村、曹庄、靳庄、母街、冯庄、牛庄,一个行政村冠以方位,即西南庄。

车往镇

小营据传宋朝与辽国交战时,在此地设小营盘,后引为村名。口头该村始建时间不详。据传唐代此地庙宇较多,过往行人必到庙里祈求神灵。后有移民迁此地定居立村,便取叩头为村名,“叩”字又演变成“口”字。

大仓口、东仓口两村原为一村名仓口。隋末,此地是兵家粮仓的大门口,遂取名仓口。明代,仓口村有一苗姓先民到该村东南地看守坟墓,并立村定居,取村名小仓口,从此原仓口村成了大仓口,后人根据方位,改小仓口为东仓口。

保定庄明初刘姓由河北省保定县迁此定居,为怀念原籍,取村名保定庄。

回隆镇

刘庄营因唐代刘姓由外地迁此定居,遂取村名刘家庄。据清雍正《魏县志》载:山西潞州卫曾在魏县屯营五处,该村是其中之一,时称刘家庄营,后改村名为刘庄营。

南营原名校尉营,因地处回隆镇南门外,遂以方位改村名为南营。前朋固、后朋固二村原为一村。明初,张、燕、郑、王四姓由山西迁此立庄,按姓氏分为四道街。刚迁来就因抬轿吃了一次苦头,就将轿固定一处,表示永不再抬,据此意取村名为篷固,后演变为朋固。清末,该村一些人迁村东地定居,遂取村名小朋固,原村就成大朋固。年,按方位将大、小朋因改称为前、后朋固。

李大汪、常大汪、孔大汪明初,李、常、孔三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遇涝汪洋一片,时称“大汪”,根据本姓所居位臵,结合地形,分别取村名为李大汪、常大汪、孔大汪。

东代固乡

前阎庄、后阎庄二村原为一村,名魏庄。明初魏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取村名魏庄。后迁此定居的阎姓发展成大户,遂更名阎庄。民国9年()分为两村,按所处位臵分别冠以“前”、“后”二字。

邵村相传唐代村名为老村,有位皇亲“千岁”打仗路过此地,听说此村名老村,大怒,下令将“老”字改为“少”字。后“少”演变为“邵”。

翟小庄相传宋代村名燕小庄。因当时燕青反抗朝廷,犯下灭门九族之罪,燕姓家人遂改“燕”姓为“安”姓。明初,翟姓、连姓先民由山西迁此定居,先后取村名连小庄、翟小庄。

前罗庄、后罗庄二村原为一村,原村名下详。明初“燕王扫北”时,该村先民被燕王所杀,幸存者只有罗老大一家,遂改村名大罗庄。民国9年(),该村部分人迁出居住,形成两村,以方位冠之,称南边罗庄为前罗庄,居北则为后罗庄。

棘针寨乡

义井明初王姓由外地迁此定居,在居住地东面挖一口井,井内有一大泉眼,其水逢涝即外溢,遂取村名溢井。后“溢”演变成“义”。

南寺庄、北寺庄据民国《大名县志》载:该村原有一青云寺,系唐代所建。先民迁此立庄时,将“寺”字冠以“庄”前,取名寺庄。后人口渐多,村子向南北发展,自然分为两村。以寺为界,冠以方位,寺南村名为南寺庄,寺北村名为北寺庄。

老君堂相传先民由外地迁此时,该处有一老君庙,遂取村名老君堂。马胡寨据古庙大钟铭文载:明初,马、胡二姓先民由山西迁此定居,因邻棘针寨,遂以姓氏取村名马胡寨。

里八庄先民由明初迁来时,定居在距县城8华里的地方,遂取村名里八庄。

王横王姓先民于明初迁此立庄,居住分散,距离横长,便以其姓氏取村名王横。

邓二庄明初邓姓由山西迁此,分二庄定居,取名大邓庄、小邓庄。有一年闹水灾,将小邓庄淹没,遂并入大邓庄,后人改村名为邓二庄。

相公庄清初杜、禀、赵三姓迁此定居。因三姓中有几位有名望的秀才,人们称为相公,后人便定村名为相公庄。

前屯、后屯二村原为一村,名西寺堡。明初先民迁来定居于清云寺西,遂取村名西寺堡。后遭水患,村被冲成两段,形成两个自然村,后人遂改称前屯、后屯。

侯庄清代,该村因水灾,禾苗尽绝,颗粒无收,饥荒使村民瘦如猴,后人称该村为猴庄,改“猴”字为“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zy/15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