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名字文化意义和传统学问之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曹操,字孟德。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也就是说人们在小时候取名,在成年之后取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下文会特别说明字对古人的意义和影响,还有名和字的区别和关联。现在姓氏并没有区分,而先秦不是这样子,一个人有姓有氏,有名有字,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例如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当然是保留了大部分的氏,而姓仅仅一部分保留,姓氏合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可以看出在先秦姓氏是有严格区分的。所谓男子称氏,妊人称姓,例如文姜,文嬴,怀嬴等(女子姓在名后),再例如孔丘,屈原,熊旅,赵武,孔屈熊赵都不是他们的姓而是氏。容易发现,这些远古的姓从字型结构来说都带有“女”这个部分,我们说的上古八姓“姬、姜、妫、姒、嬴、姞、妘、姚”都有这个特点,汉族的所有姓氏几乎全部追溯到这八个姓。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说文》曰“姓,人所生也”就是这个意思。而氏则是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我们常常说氏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比如曹,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比如范,有的以职官为氏,比如司马,有的以居住地为氏,比如赵,这些不同的氏,则发展成为现代的姓。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苏澹、苏涣、苏洵三兄弟。苏轼,苏辙两兄弟。苏轼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苏遁。苏迟,苏适,苏逊。

苏洵说了给自己儿子取名字的原因,“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那么名和字又有哪些区别和关联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比如孙权排行老二,字叫仲谋,司马懿排行老二字叫仲达。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比如司马懿兄弟八人史称司马八达。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魏太尉司马懿,字仲达;魏太宰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高欢儿子文襄帝,高澄,29卒文宣帝,高洋,31卒孝昭帝,高演,27卒武成帝,高湛,32卒永安王,高浚平阳王,高淹彭城王,高浟上党王,高涣襄城王,高淯任城王,高湝高阳王,高湜博陵王,高济华山王,高凝冯翊王,高润汉阳王,高恰高澄儿子河南王,高孝瑜广宁王,高孝珩河间王,高孝琬兰陵王,高孝瓘安德王,高延宗渔阳王,高绍信比如南朝梁武帝兄弟十人的名字长沙宣武王萧懿,字元达永阳昭王,萧敷,字仲达梁高祖武帝萧衍,字叔达安城康王,萧秀,字彦达衡阳宣王,萧畅,字季达桂阳简王,萧融,字幼达临川靖王,萧弘,字宣达南平元王,萧伟,字文达鄱阳忠王,萧恢,字弘达始兴忠王,萧憺,字僧达梁武帝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简文帝,萧纲,字世讃庐陵王,萧续,字世?孝元帝,萧绎,字世诚豫章王,萧综,字世谦南康王,萧绩,字世谨邵陵王,萧纶,字世调武陵王,萧纪,字世询萧衍族弟萧景,字子昭萧昌,字子建萧昂,字子明萧昱,字子眞比如文王之父季历排行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再说文王的儿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左传》:“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谓之八元。”在这里根据老大老二的排行,伯仲叔季是不能乱的。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杜如晦,字克明岳飞,字鹏举王佐,字廷辅李叔乘,字子车晁补之,字无咎尹直,字正言俞仲文,字次武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孙权,字仲谋,权和谋相辅。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谢奕,字无奕。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赵孟頫,字子昂,昂和俯意思相反。管同,字异之,异同相反。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蒋中正,字介石:《周易·豫卦》“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高明,字则诚。《礼记》日:“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于谦,字廷益。《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宋白,字太素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辈分相同的一代人名字特点在一个家族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代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苏轼的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苏遁,苏辙的儿子,苏迟、苏适、苏逊(苏远),蒲松龄儿子,蒲箬,蒲篪,蒲笏,蒲筠,蔡京的儿子,蔡攸,蔡鯈,蔡翛,,蔡绦,蔡鞗,蔡脩宋孝宗儿子,赵愭,赵恺,宋光宗赵惇宋真宗儿子,赵禔,赵祐,赵祗,赵祉,赵祈,宋仁宗赵祯。宋神宗儿子,赵佾,赵仅,赵俊,赵伸,赵僩,赵煦(赵佣),赵价,赵倜,赵佖,赵伟,赵佶,赵俣,赵似,赵偲,红楼梦贾演,贾代化,贾敬,贾珍,贾蓉,贾源,贾代善(贾代儒,贾代修),贾政(贾赦,贾敷,贾敏),贾琏(贾琮,贾瑞、贾珠,贾环,贾宝玉),贾兰(繁体字蘭)清朝晚期皇族载字辈和溥字辈载湉,载沣,载润,载淳,载涛,载洵,载濂,载澄,载澜,载泽,载漪,载功,载勋溥仪,溥侗,溥任,溥儒,溥佺,溥佐,溥傑,溥儁,溥伟,溥修高欢的儿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高浚,高淹,高浟,高涣,高淯,高湝,高湜,高济,高凝,高润,高洽。宋徽宗儿子宋徽宗有共生有32子,其中有25位能活到成年。长子---赵桓,(.5.23-)宋钦宗,北宋末代皇帝,母显恭皇后王氏次子---赵柽,早殇,封衮王,母显肃皇后郑氏三子---赵楷,(-?)封郓王,母懿肃贵妃王氏四子---赵楫,早殇,封荆王五子---赵枢,(-?)封肃王六子---赵杞,(-?)封景王七子---赵栩,(-?)封济王八子---赵棫,(-?)封益王,母贵妃刘氏九子---赵构,(.6.13-.11.9)封康王,即宋高宗,南宋创建者十子---赵材,(-?)早殇,封邠王十一子---赵模,(-?)封祁王,母贵妃刘氏十二子---赵植,(-?)封莘王,母懿肃贵妃王氏十三子---赵朴,(-?)封仪王十四子---赵棣,(-?)封徐王十五子---赵?,(-?)封沂王十六子---赵栱,早殇,封郓王十七子---赵栻,(-?)封和王十八子---赵榛,(-?)封信王,母贵妃刘氏十九子---赵椿,早殇,封汉王二十子---赵屋,(-?)封安康郡王二十一子---赵楗,(-?)封广平郡王二十二子---赵机,(-?)早殇,封陈国公,母懿肃贵妃王氏二十三子---赵梃,(-?)封相国公二十四子---赵樾,(-?)封瀛国公二十五子---赵柍,(-?)封建安郡王,母贵妃刘氏二十六子---赵椅,(-?)封嘉国公,母贵妃刘氏二十七子---赵栋,(-?)封温国公二十八子---赵楒,(-?)封英国公,母贵妃刘氏二十九子---赵桐,(-?)封仪国公三十子---赵柄,(-?)封昌国公三十一子---赵枞,(-?)封润国公三十二子---赵相,(-?)封韩国公(朱元璋所有子孙名字带有金木水火土,明朝皇帝名字都是金木水火土)明朝皇帝名字朱元璋太祖洪武朱允炆惠宗建文朱棣成祖永乐朱高炽仁宗洪熙朱瞻基宣宗宣德朱祁镇英宗正统朱祁钰代宗景泰朱见深宪宗成化朱佑樘孝宗弘治朱厚炤武宗正德朱厚熜世宗嘉靖朱载垕穆宗隆庆朱翊钧神宗万历朱常洛光宗泰昌朱由校熹宗天启朱由检思宗崇祯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儿子,朱标,长子,懿文太子朱樉,次子。秦愍王朱棡,三子,晋恭王朱棣,四子,明成祖朱橚,五子,周定王朱桢,六子,楚昭王朱榑,七子,齐王朱梓,八子,潭王朱杞,九子,赵王朱檀,十子,鲁荒王朱椿,十一子,蜀献王朱柏,十二子,湘献王朱桂,十三子,代简王朱柍,十四子,肃庄王朱植,十五子,辽简王朱栴,十六子,庆靖王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朱楩,十八子,岷庄王朱橞,十九子,谷王朱松,二十子,韩宪王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朱?,二十五子,伊历王朱楠,二十六子(三)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这里暂时不说,下边再详细介绍。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孔父嘉,孔子在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叔梁纥,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西乞术,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进,东平刘桢公干…··”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后字。在先秦时代,姓氏作用也是不同的,男子称氏,用以明贵贱,女子称姓,用以别婚姻。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代大宗小宗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从姓名形式上讲,东汉、三国、西晋可以划分为一个时期,其最大的共同点是人人取单名,男女成年后取字也成为普遍现象。复名(二字名)重新出现是在东晋,此后逐渐增多。如东晋安帝名司马德宗、恭帝名司马德文。当时的二字名有谢灵运、张重华、司马无忌、张耀灵、张天锡、殷仲堪、杨佺期、王国宝、石季龙、毛武生、孙伏都、姚弋仲、桓石虔、周仲孙、周少孙、王允之、王彪之等。取单名虽然好记,但容易出现重名。因单名已流行了两三百年,为避免重名,两晋人取单名不得不用生僻字。翻开《晋书》,可发现其中取生僻字的人名比比皆是,如司马伷、司马漼、杨珧、刘寔、华廙、武陔、郤诜、庾敳、司马遹、江虨、陈頵、褚翜、江逌、韦謏、隗炤、卜珝、郭黁、周虓等。但取生僻字为名毕竟不是个好办法,对名声的传播也是个障碍。要避免重名,最好的方法还是取二字名。况且取二字名古已有之,王莽禁用二字名只是新莽时期的法令,到东汉已失效。后来人们之所以继续取单名,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已。晋魏人物取名为何这么多之?中国古代人取名字的学问斐松之、刘牢之、祖冲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王羲之的儿子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王羲之的孙子王桢之、王静之。东晋王氏家族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王会之的儿子王舒之、王舒之的儿子王允之,王彬之的儿子王彪之、王兴之粗略统计一下,《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记载的含有“之”字的人名就有一百多个。著名者有王羲之、王玄之、王献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桢之、顾恺之、刘牢之、王坦之、吴隐之、戴宁之、鲁宗之、刘谦之、赵伦之、刘穆之、徐羡之、颜延之、沈攸之、沈庆之、陈庆之、傅弘之、庾登之、庾炳之、江秉之、郑鲜之、到彦之、祖冲之、裴松之、王延之、杨衔之、胡毋辅之、胡毋谦之、昌义之、司马范之、司马景之、司马修之、司马休之、毛修之从“之”字名的形式可以看出,“之”字一般附加在另一字后面,只是助词,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人名意义无影响,可以不避讳,也可以省略,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同以“之”字为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为何两晋南北朝人喜用“之”字名?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字为名者颇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昙’或‘法’为名者相类。”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因该时期确有很多道教信徒在名上加“之”字作为标识,如王羲之家族就是天师道世家,其家族人名皆有“之”字。加上北魏天师道首领寇谦之也以“之”字为名,使“之”字名更加风靡一时。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取“之”字名的人都是道教徒,很多人取“之”字名是另有原因。实际上,“之”字名在西汉已经出现,著名者如萧望之,三国时期的蜀国也有一个郭攸之。含“之”字的人名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存在,到两晋南北朝突然大量出现,具体原因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自三国归晋后,中国经历了短暂的统一,随后又进入了两百多年的南北对峙阶段。西晋的姓名文化,基本上是东汉和三国的延续,到了东晋和南北朝,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大量含有“玄”、“道”、“僧”、“法”、“慧”等字的人名。两晋南北朝含有“玄”、“道”字的人名就是这种思潮的反映。如傅玄、谢玄、桓玄、耿玄、卢玄、魏玄、张玄靓、李玄盛、羊玄保、羊玄之、王玄谟、龚玄之、王玄载、王玄邈、崔玄伯、封玄之、唐玄达、萧宝玄、司马道子、崔道固、沈道虔、李道儿、王道隆、刘道规、董景道、萧道成、萧道生、萧道度、蔡道恭、冯道根、长孙道生、卢道虔、高道悦、夏侯道迁、孙道登、郦道元、牛道恒、宋钦道、宋游道、丁道贵、赵道德、由吾道荣等等。此外,司马恬之、申恬、甄恬、谢晦、宋隐、山简、山遐、谢鲲、光逸、郭默、陶淡、周澹、朱长生、宋子仙等人名老庄味、神仙味也很浓。反映佛教思想流行的人名含有“僧”、“法”、“昙”、“慧”、“圆”等字。这类人名在两晋南北朝特别多,如王僧绰、王僧达、王僧虔、王僧孺、王僧辩、王僧亮、王僧衍、王僧贵、戴僧静、戴僧逷、明僧绍、纪僧真、胡僧祐、吕僧珍、杜僧明、张僧皓、张僧胤、张僧那、公孙僧远、姚僧垣、茹法亮、元法僧、度法友、陆法和、翟法赐、杜慧度、陈慧纪、陆慧晓、王昙首、熊昙朗、沈昙庆、萧圆照、萧圆正、萧圆肃等。萧摩诃、张惠普、王慈等名字也有佛味,有些人甚至直接以“佛”、“菩萨”、“罗汉”、“菩提”、“三藏”为名,如杨佛嵩、尉迟菩萨、黄罗汉、尔朱菩提、慕容三藏等,这类人名以北朝居多。南北朝末期,玄学热、佛道热开始降温。公元年,北周武帝宇文邕“集群臣及沙门、道士,帝自升高座,辨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为次,释为后”。次年,北周又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从此以后,“道”名、“僧”名迅速减少,中国的姓名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晋室南渡后,五胡入据中原,国家南北分裂。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不再视儒家思想为正统,打破礼制的约束,在取名方面也大胆突破单名的局限,堂而皇之地取二字名。从此以后,单名和二字名并行不悖,任君选择,至今仍是如此。在取名内涵方面,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和汉代及三国时期的人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独尊儒术,三国虽崇尚权谋,但表面上仍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所以许多人的名字,都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魏晋以后,“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狭节信”,加上佛教和道教逐渐兴起,风靡南北,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下至草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不崇尚老庄,信佛信道。如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东晋哀帝司马丕“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深信浮屠道,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里许”;北魏除太武帝拓跋焘信奉道教外,其他皇帝基本上都信奉佛教,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就是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雕刻作品;南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则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在人名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标记。春秋战国人,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沿续到东汉,那时更有直不疑、高不识、公上不害等。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春秋战国之前,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姓氏合一应当是逐渐氏取代姓,统称为姓氏。所以关于秦王政,史载秦王室嬴姓赵氏(前面提到的文嬴,怀嬴,都是秦国王室女子),其实应该叫做赵政更准确。了解了先秦姓氏的区别,也就对此时期复杂的人名系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至于名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区分一下名和字,我以屈原为例,屈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至于《离骚》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其实正则即平,灵均即原),先秦时期,许多人的字还是一个字,区别于后世两字为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通称古人时常不是其真正的姓名。对于选字怪异这一点,由于先秦时期于现在相隔较远,属于中华文明的发轫期,许多文字尚为出现或者分化出,存在的文字也存在古今异义的现象(此处的今其实不一定指现代,即使两汉魏晋时期,与先秦文字意义也有差异,详见《说文》),所以有一些字现在觉得怪异,而当时却不非如此。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先秦典籍大量遗失,许多人事不传于今,所以有些人名是否是其正式人名都很难考证,后世史学家多是直接纪录下来,训诂考究也可能流于以讹传讹。综合以上多种原因,才造成这种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wh/16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