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青山书院起源青山先生与青山书院青山先生,名翁洮,字子平,号青山,晚唐睦州寿昌人,约生活于唐文宗至唐昭宗朝,生卒年代一直是个迷。唐代诗人。《全唐诗》收入其诗13首。据清泉翁氏世谱载,唐僖宗乾符乙未()年间,翁洮叔父文七公翁明自山东青州宦游富春,以孝廉授宣议郎任寿昌广文,号清泉,成为寿邑清泉翁氏始祖。而翁洮为遗腹子,其父文四公早亡,后其母继殁成为孤儿;于是文七公便携翁洮卜居寿邑,随育于官署,文七公对洮侄教养备至,洮自幼时便以颖敏见称闾里,善于文词,工于诗赋,长大以诗赋名家登进士第,终获功名。后自寿邑蜇居航川中村,开基青山翁氏。翁洮的历史地位翁洮,作为本土乡贤,虽然志书上记载语焉不详,有许多东西难以确定,但他曾经做了四件事,确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是创办青山书院,开寿昌教育史之先河,二是命名“航川八景”,开寿昌乡土景观之先河。三是诗名流芳,使翁洮成为寿昌乃至睦州之翘楚。四是“辞诏赐鱼”,使翁洮成为“赐鱼堂”之祖。翁姓有三个堂号,即“六桂堂”、“资善堂”和“赐鱼堂”,其中的“赐鱼堂”则最为著名,这就翁洮有关。因其才华横溢,又以李频举荐,唐僖宗下了一道征召令:唐僖宗派遣使者来宣诏,命睦州的守臣多次催促翁洮抓紧启程,但诏书传送到翁洮手上时,翁洮却仍然无意出仕,却即席赋了一首《枯木诗辞召命作》婉言谢绝。翁洮在历史上除了诗人身份外,最为出名的就是“枯木辞诏”及创办“青山书院”。据民国《寿昌县志》第六册卷九《艺文上》载:唐僖宗皇帝《征翁洮诏》:“诏曰:举尔所知,下以忠而事上;荐贤受赏,君以礼而使臣。建州刺史李频奏其乡人翁洮,力学若吟,隐居求志,宜即丘园之贲,以旌槃洞之伦,当有论思,毋为高尚,可特遣使加币,就其隐居征之。尔其幡然而改,决然而来,将备补阙之官,期以匡朕不逮。令睦州守臣催促就道,仍别遣使往建州褒赐刺史李频,以广贤路之劝主者施行。”唐僖宗网罗人才的良好心愿并未被翁洮接受,李频的热心举荐也成泡影。那么,翁洮为什么会辞诏?根据当时形势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下大乱,无力回天。自安史之乱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局势混乱,尤其是边塞上动不动兵戎相见。到翁洮生活的年代,唐朝再次遭受重创:唐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发生了由冤句(今山东荷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社会动荡不安,僖宗皇帝自身不保,被大臣们护拥着逃入四川成都,过着流亡政府的日子,后来虽然回到长安,但朝廷仍然号召无力,在宦官专政,奸臣当道的时代,官员们也已经看不到希望。而翁洮这位目光如炬的读书人当然不愿意出去冒这份险,担那份心事,受那份罪。再加上宦官干政,奸人当道。连唐朝皇帝也成了宦官们的手中傀儡。他们手握生杀大权,为所欲为,朝廷更加黑暗。翁洮身逢乱世,眼睁睁看碟着大唐江山大厦将倾,他倍感无力回天,更自知是一介书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即便应诏出山,也难以实现他早年的政治抱负,弄不好还有可能身败名裂。二是年老体弱,力不从心。从翁洮接到皇帝诏书后,所写的《枯木诗辞召命作》看,当时他已经是年老体衰:枯木傍溪涯,由来岁月赊。有根盘水石,无叶接烟霞。二月苔为色,三冬雪作花。不因星使至,谁识是灵槎。“枯木”一般是指年纪大的人,这也是他敢于向诏令说不的主要理由。虽然我们不知道翁洮确切的生卒年,但我们通过李频考中进士的年龄来推断,当时翁洮的年纪较大了。李频大约公元年出生,在公元年考中进士,也就是说李频考中进士时已经36岁了。李频曾四次赴考,三次落第。不算太晚,也不算太早。从李频与翁洮的唱和诗来看,他们是同时代人,或应略小于李频。而李频是年去世的,只活了58岁。李频死了是不可能推荐的,那就是说,皇帝征召应该在考中进士之前。那时翁洮也已经五、六十岁了。因此称自己为“枯木”。这“枯木”只能向岁月赊账了,再也生不出绿叶,开不出花朵了,虽然盘根错节,已经不能接受烟霞的滋润了。“不因星使至”,“星使”是指皇帝的使者,即前来宣读诏书的人。古时认为天节八星主使臣事。如刘长卿诗《贾侍郎自会稽使回》:“江上逢星使,南来自会稽。”“谁识是灵槎,”这句诗中“灵槎”一词是指能通往天河的船筏,也即指有机会走向皇宫的人才。虽然表面上说自己是枯木,但他心里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还是人才,只不过埋没在人世间蓬蒿之中。也表现出一个真正意义上文人清高的一面。三是久居田园,闲散惯了。翁洮虽然也曾有心报国,积极入世,但由于他长期受到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他已经在田园生活中闲散惯了,难以适应官场生活,这也是他不太愿意出去当官的原因之一。翁洮和李频及方干等诗人都是拜姚合、贾岛两位“苦吟”诗人为师的。因此,在苦吟这一点上,他们的风格非常接近。贾岛在《送无可上人》这首诗中说:“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卢延让在《苦吟》一诗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李频在《与钱尚父》一诗中也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苦吟诗人这种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与精神让我们非常崇敬。在讲述翁洮写诗这种苦吟诗人的精神时,我们不能看出诗人的生活是安逸的,如果一天到晚为生计发愁,他哪有功夫去写诗呢?即使能写诗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去反复推敲?翁洮所生活时代的僖宗皇帝李儇,无不念念不忘他们的“大圣祖”,继续“尊祖”、“崇本”,采取许多崇道措施,使道教在中唐以后逐步恢复并继续发展。翁洮等文人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在翁洮的诗中也有所反映。如他在《冬》这首诗的末尾写道:“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这诗中的“三山”在古代是专指神话传说中的三座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另外,他还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他的《董岫晴云》这首诗中写道:“巍巍董岫近天台,借得红云覆碌苔。”诗中的天台,是专指“天台山”,这里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誉满天下,也是宗教信仰者和文人们向往的地方。总之,翁洮早已看穿晚唐官宦当道、儿皇无能、八方烽火之衰迹,叹已无力回天,只求脱仕归隐,立志教书育人,寄治国安邦宏志于后嗣。纵观翁洮的一生,敢于拒绝皇上的征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读书人内心复杂且充满悲剧的意味。青山书院的由来书院作为教育组织性质的书院起源于民间的私人聚书讲学活动。私人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孔子首创私学,到诸子百家率徒讲学,私学大盛,奠定了私人讲学的良好基础,汉代私人讲学更蓬勃兴起,并创立了私学的高级形式——精舍、精庐。唐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迅速得到推广。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为书籍的印刷制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除了官方藏书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之外,民间或私家藏书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唐中叶之后,各地民间或私人创建的书舍、书屋、书楼、书堂、书院之类的设施先后一批批地涌现。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在民间或私人中更广泛地流行起来。唐代私人创建的书院在文献记载中已屡见不鲜。仅在《全唐诗》中就可见以书院为题的诗11首。如:李秘书院、第四郎新修书院(一名薛载少府新书院)、赵氏昆季书院、杜中丞书院、费君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南溪书院、田将军书院、子侄书院、沈彬进士书院。这些书院多以个人命名,还不像稳定的正式名称,这反映了书院初建时期的特点。浙江书院之名,约出现于唐代中期。据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记载,唐代的书院,多为私人藏书、读书之地,约有五处:蓬莱书院在象山,是象山县令杨弘所建,约建于唐大中四年()。溪山书院在诸暨,由名士吴少邦的读书处扩建而成,时约唐大中四年。九峰书院在龙游,由唐代尚书徐安贞读书处扩建而成。青山书院在建德,是隐士翁洮所建。丽正书院在绍兴,约始建于唐开元十一年()。
由此可见,青山书院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也是翁洮能够流芳于世的主要之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学习,诞生于唐代,对于我国古代教育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书院之名约出现于唐代中期,最著名的又五处。其中建德青山书院就是其中之一,而青山书院建址,史料记载就在青山。所谓青山,即航川之郊,现航头中学东侧水碓坞,也就是浩然书院所在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翁洮公就是在青山书院办学兴教,教化育才,新世纪的今天,浩然书院传承儒家二圣至圣先师孔子,心学王阳明的衣钵,在青山传诵经典,而我们的浩然·青山书院之名也由此而来。
浩然能量语分享
生命意义
上帝带一个人来到世上吃苦,
让他在磨练中不断强大,
并找到不再受苦的方法,最后这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能让他和他类似的人们,
不再受同样的苦。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