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素萍“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描绘了李白眼中嵊州独特而璀璨的人文美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抒发出孟浩然行船夜宿建德时的幽远意境;“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道出了白居易对杭州西湖春临人间的喜悦心情……浙江省是率先在全国提出诗路文化带建设的省份。诗路文化带是浙江省建设诗画山水、推进美丽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唐诗之路,包蕴宏富,影响深远,为深入贯彻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和浙东唐诗之路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学术交流,推进诗路文化研究,12月11日-12日,由浙江工业大学主办,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承办,“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发掘与重构”学术研讨会在绍兴柯桥举行。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范钧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教授、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梅新林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葛永海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分享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大运河诗路,这“四条诗路”贯穿浙江全域,铺就“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亮丽的人文底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不仅要“兴盛笔墨间”,更要“旺在实景里”,不断挖掘诗路文化、打造诗路景观、落地诗路产业,也将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主办方表示,诗与空间、交通关系的充分认识,同时引入、整合制度、图像等文学研究热点,再向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等进一步拓展,这种文学的外部综合研究激活了文学的生命,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和繁荣。“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发掘与重构”就是这种文学综合研究的一种落地试探和开拓摸索。本次研讨会还开展了圆桌讨论、集中交流,参会的专家学者们带来了与“浙江诗路文化带”相关的史实考证、理论探索和建设规划等论文,围绕当下诗路建设的紧要问题,为新时代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建设建言献策。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ly/2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