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建德这两位顶有名的宋代名臣都曾是

历史上,他们不仅因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而为世人所知,而且所倡导的思想和节操对后世影响颇深,他们就是一代明臣——范仲淹、陆游。

你知道吗?其实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曾经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建德父母官”。

范仲淹篇

北宋景祐元年(),因宋仁宗废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孔祖德等人联名上书,以“后无过,不可废”为由,劝仁宗收回成命,结果这三个人贬的贬,罚的罚。

范仲淹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带着家人,离开京城开封,南下浙江,到睦州府当知州。这对于作为谏官的范仲淹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但是,范仲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满腔怨气深埋心底,因为,他的人生宗旨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修严先生祠堂

范仲淹一路南下,还没到睦州府城,也就是在富春江边,看到严子陵钓台下的严先生祠堂颓败不堪,心中一片黯然,因为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向来为范仲淹所景仰。

到了州府,放下行囊,范仲淹就召集本地贤绅,议论此事。很快,严先生祠堂被修葺一新,范仲淹亲自为之作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严子陵大加赞赏。

创办龙山书院

范仲淹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人才十分重要,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睦州府城原有一所州学(官办学校),是设在孔庙里的,规模不大,环境更是不理想。

范仲淹就在兴仁门外的文昌阁前创办起一所书院——龙山书院。可以这么说,这是建德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校。千百年来,建德人一谈起教育史,人人都不会忘记范仲淹创办的的龙山书院。

修堤坝疏两湖

睦州城背靠乌龙山,面临三江口,水患不断。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于城东修起一座南北向的堤坝,把龙山来水及三江口的洪水挡在城外。与杭州西湖上的白堤、苏堤一样,此堤曾被称为“范公堤”。

另外,他还主持疏浚东、西两湖,使之成为府城内两处胜景。

范仲淹是景祐元年的春天来睦州的,到了这一年的十月就离开睦州,去苏州任职,前后总共半来年时间,但他却为睦州人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陆游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每当读起这阙《诉衷情》时,我们总会为陆游的一腔报国之心所感动。

特别是他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是催人泪下。

陆游从小就把“北定中原”、恢复大宋江山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曾亲自带兵上前线与金军作战。他积极抗金的言行,多次惹恼了朝野中的投降派(包括当朝皇帝)。

淳熙十三年(),宋孝宗把陆游叫到京城临安的皇宫中,亲自对他说:“严陵,清虚之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意思是说,严陵是个山水风光非常美的地方,你不是喜欢写写诗吗,到了那里,工作之余,大可写诗自乐。至于抗金的事嘛,你就不要多操心了。

下基层调研

于是陆游背起行囊,来到了他的高祖陆轸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严州。来到严州后,他并没有真正执行宋孝宗的指示,而是很快下基层调研。

这一年,严州一带发生大旱,粮食减产,他马上向皇帝报告,结果,这一年严州六县的岁租得以减免。

抓经济建设

平时,他经常到农村走访,向农民宣传重视农业生产的意义,并先后写了两篇《劝农文》,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地方经济建设。

重视文化建设

和范仲淹一样,陆游也非常重视地方文化建设。比如为地方先贤江公望的编印了一部《江谏议奏议》,刻印了李延寿的《南史》、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他自己的《剑南诗稿》和《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在严州的任职时间,前后共两年,却写下了三百多首诗(词),九十多篇文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陆游这两位宋代的名宦,在睦(严)州任职期间,留下了非常好的政声,近千百年来,建德人对他们一直念念不忘,立祠的立祠,建坊的建坊。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心为民者民必敬之。

来源:建德发布

推广

■建德速度!杭黄高铁建德境内最长隧道全线贯通!今天,建德再次成为焦点!■让全国羡慕!建德这个村子要开挂!这个夏天,即将迎来“最刺激的公园”!■牛气!建德这些传统村落,将获中央财政支持!快看看有没有你的老家?■总投资40余亿!今天建德19个招商项目集中签约!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有两个~

—今日建德







































鍖椾含涓鍖婚櫌鍋?
鍖椾含涓尰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敤浠涔堟柟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ly/12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