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验丨建德市实施ldquo指南针

近年来,建德市按照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的“重要展示窗口”的要求,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指南针行动”。从年以来,该行动共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人,查实无名氏救助对象人次,安全护送无名氏返乡行程逾30万公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有力推进社会环境治理。

“全天候”发现

_

依托社会综治网格,实现城乡社区发现“无缝对接”

将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嫁接”于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与主城区个综治网格实现无缝对接,及时发现并处置桥梁、涵洞、废弃建筑等处拾荒人员滞留点。

_

依托“流动哨”,实现四主区域“无缝对接”

每年都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小区物业发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引导卡》余份,依托“主城区、主干道、主题广场、主题公园”等地的物管、环卫等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置“四主”区域内涉及精神异常的流浪乞讨人员。

_

依托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部门协作“无缝对接”

以社会应急联动为平台,实行“AB岗”和“备岗”24小时待命。警情指令以短信、电话、网络平台“三保险”方式发送接收,确保群众报警(告)后,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主城区20分钟齐装满员抵达现场。五年来,流浪乞讨应急联动出勤次,部门联合成功劝返职业乞讨67人,街头卖艺7批次43人,收治精神异常人员人。

向重点救助对象解释可以给予的帮助

“全方位”身份查询

_

依托“流出地”通训录,确保第一时间联系属地

根据近年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通过联系当地救助管理部门,收集整理了涵盖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职业乞讨相对集中的“流出地”镇、村两级干部联系方式余条。通过“查询-流出地乡镇民政办(派出所)-村(社区)干部”模式联系,确保10分钟联系上乞讨人员户籍所在乡镇,15分钟联系上所在村干部,五年来,高效模式共劝导38名职业乞讨人员返乡。

_

医院确保救助信息“精、准、全”

对街头发现的精神异常的无名氏流浪乞讨人员,根据“先救治再救助”原则,民政、公安、财政、卫计等部门共医院接受治疗,通过沟通询问等方式整理、收集无名氏提供的人名、地名、风俗、饮食、乡容村貌、地理特征、重要事件、物产种类等信息余条,为查实无名氏户籍信息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_

依托“”矩阵,确保查询“横到边、竖到底”

“二系统”即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安常住人口信息系统。“二网络”即全国寻亲救助网和全国寻人协查网。“三媒体”即全国救助管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jt/17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