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德洋尾蔡氏沧桑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唐朝末年,蔡氏先人从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背井离乡,追随王潮、王审知来到福建泉州,后迁居建阳嘉禾里。蔡氏一脉久负建阳望族之称,始自蔡发公以降人才辈出。民国二十七年(年)编纂的《建德洋源蔡氏宗谱》谱系上排在首位的是蔡元定公。

蔡发学识丰富,长年从事易象、天文、地理的研究,对孔孟儒家学说亦造诣很深。著有《牧堂公集》、《地理发微》、《天文星象发微》等。

蔡发子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福建省建阳嘉禾里人。在父亲的教导和熏陶下,元定公从小热爱读书。随着年龄增长,他外出求学,拜著名理学家朱熹为师。朱熹称其志识高远,非世人所能及,不以弟子看待,而把他当作志同道合的挚友,互相交流切磋理学。朱熹疏释《四书》,作《易传》、《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公往复修订。因元定公筑室西山之颠,读书明理四方,学者尊之为“西山先生”。

蔡元定次子蔡沈,字仲默。少承父学,师从朱熹,倾心崇尚理学,因而颇得朱熹器重,成了朱熹的女婿。朱熹命他注疏《尚书》10余年,其书融会众说,注释明晰,可谓得其真传。他后来写《书集传》时,也是遵从朱熹实事求是地审查史料的学风,在每篇下注明”古文、今文皆有”或“今文无、古文有”,使人们一目了然,区别今文和古文。他有两子:长子蔡模,字仲觉,号觉轩。隐居笃学,为建安书院席长。淳佑四年(公元年),丞相范钟向朝廷推荐,诏补蔡模为迪功郎、建州府教授。辑补朱熹《续近思录》。著有《易传集解》、《大学衍说》、《论孟集跪疏》、《河洛探颐》等。蔡模的儿子蔡拱,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声名鹊起。他有3个儿子,长子蔡璧从小接受父亲教育。天性聪明,和平温厚。娶林氏为妻,进士及第后为官浙江转运使。因公务繁忙,疾病缠身,不幸病逝。

噩耗传来,夫人林氏怀着悲痛心情携孤儿蔡凌奔丧回籍安葬。运送灵柩的船行至距严州城(今浙江建德市梅城)20里许的洋津市(今洋尾埠头),据说前方战乱,船无法通行,灵柩无法归葬故里。为了亡夫遗骨早日入土为安,林氏决定把蔡璧灵柩安葬在洋津市紫金关下,在墓侧建庐守孝。3年守孝期满在当地注册户籍,便在洋尾埠头定居下来。蔡凌为建德洋尾蔡氏开山鼻祖。蔡凌放弃功名,清节其身,宽厚待人。娶本地吴氏为妻,生有两子:长子蔡和,次子蔡穆。

蔡凌次子蔡穆终生不娶妻室。蔡凌把传承家业和香火的希望都寄托在蔡和身上。蔡和,字如玉,成年后金榜题名,官至江阴佥判,授迪功郎。娶大洋鲁塘村唐氏为妻,生有4子:长子蔡琇、次子蔡琳、三子蔡锦、四子蔡铠。蔡和告老还乡后,畅享天伦之乐,饮酒吟诗,游山玩水,逍遥自在,颐养晚年。蔡家在洋尾埠头家业日渐兴隆,扩建住宅,购置田地。4子长大都结了婚。蔡和给4个儿子分了家。蔡琇分居上宅、蔡琳分居中宅、蔡锦和蔡铠分居在下宅。蔡琇娶三都和村前山胡氏为妻,生两子:蔡泗、蔡顼。蔡琳娶钱塘朱氏为妻,生3子:蔡陔、蔡绍、蔡雍。蔡锦,字日章,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医院院判。娶下埠方氏为妻,生子蔡振。蔡铠娶五都大峡蒋氏为妻,蒋氏终生不能怀孕。继娶本地方氏为妻。生3子:蔡寅、蔡胜、蔡胪。从此洋尾蔡氏子孙日益繁衍,家族日益庞大,遂为当地望族。

在所有孙子当中要数蔡陔最为出色。蔡陔是蔡琳长子,字宗浩,经科举求仕,官至大理寺评事。娶本地方氏为妻,生有二子:蔡丰、蔡楚。长子蔡丰,字元献,幼年时受家学熏陶,读书明易,善作文章。求取功名,累官儒学提举。娶蒋氏为妻。有两个儿子:蔡衍、蔡蒙。蔡衍娶钱塘宋氏为妻。有三子:长子蔡大锐、次子大钻、三子大铨。蔡琇后代从洋尾埠头上宅迁居下河庙前,即今里蔡。蔡衍从洋尾埠头中宅迁居丁村,即今洋程。后来儿子分家,蔡大铨从丁村迁居盘山路,即今外蔡。到蔡德延这一代又迁居到中陈,即令官路边。到蔡道息时再迁居到乌龙岭后十八都黄山,即今乾潭大畈。蔡大锐亦从丁村迁居前方,即现在的高楼下。蔡锦和蔡铠后裔子孙一直住在洋尾埠头老地方。

蔡万兰,字德馨,号春圃。治《诗经》入郡庠生。以优异成绩作为嘉宾参加乡饮,严州知府张宪赠给他“望重儒林”的匾额。娶本地伊村伊上爱次女为妻。蔡万兰的大儿子蔡诰,字凤章,号稼轩,建德县廪膳贡生,清道光四年(公元年)重修《建德县志》,知县周兴峰、冯宬任主修、教谕严可均任总纂,廪膳贡生蔡诰等担任采访,于道光七年(公元年)春修成,共用了3年时间。道光八年(公元年)孟夏,《建德县志》付梓刊行。咨部候选训导。光绪元年(公元年)正月二十日,敕封蔡诰为岁进士、武德骑尉。娶本地伊村伊肇煦女为妻,生子兆辂。后来蔡诰又娶夏祝市胡华山女为妻,生两子,长子兆辐、次子兆轮。

蔡诰的长子蔡兆辂,字景商,号朴荟。入建德县庠生即补廪膳生。道光二十六年(公元年)中举人。咸丰二年(公元年),蔡兆辂进士及第,任嘉兴府儒学教授。娶麻车埠太学生欧阳棣女为妻。生有四子:长子汝楣、次子汝槐、三子汝杞、四子汝檠。咸丰十年(公元年)六月十五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部围攻嘉兴,嘉兴知府张玉藻弃城而逃。嘉兴府儒学教授蔡兆辂与训导张咏自愿留下来坚守城池。他一如既往地尽匹夫之责、书生之力、带领守城官兵抵抗太平军,在激战中他的一条腿被砍成重伤,仍然顽强指挥作战,为了不牵连部下突围,最后投水自尽,头颅被割去请功领赏。后来咸丰皇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加同知衔,敕授文林郎。并下旨赏蔡兆辂金头银腿回籍安葬,为了防他人日后盗墓,用7具棺材同时出殡,分别葬在7个地方。听老辈人讲,这7个坟墓都被人盗挖过,是否挖出金头和银腿至今仍然是个谜。

蔡诰次子蔡兆辐,字象明,号星斋。入邑庠增贡生,督办乡团,骁勇善战。同治元年(公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夜,蔡兆辐率领乡团配合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克复严州城(今建德市梅城),立下赫赫战功。蒙浙江温处兵备道魏喻义保举钦赏篮翎,即选教谕。又于全浙肃清太平军,复蒙闽浙总督左宗棠、浙江巡抚马新贻保举上奏,赏加国子监学正衔,并赠“勤慎急公”匾额,复由筹饷局报捐分发用教谕考验入册委署。娶麻车埠长岗脚太学生徐恒有女为妻。生3子汝榕、汝杼、汝桐。

蔡兆辐长子蔡汝榕,字松泉,号荫南。他降生于一个风雨飘摇、孕育变进的大时代。同治八年(公元年)入县庠生,光绪十六年(公元年)补增广生,十八年(公元年)补廪膳生,二十六年(公元年)考取恩贡,咨部候选教谕。十月三十日奉浙江提学使司支札给正七品虚衔。十一月十二日,建德县学界集议,按教育部颁发《劝学所章程》,将学务公社改为劝学所,选举蔡汝榕为建德县劝学所总董。宣统二年(公元年)当选亲睦乡自治会议员,曾任乡董并创办简易识字学塾。

民国元年(年),严州府民事长兼军政分府叶诰书委任蔡汝榕为名誉顾问员,并当选县议会议员、曾任副议长。次年(年)兼任小学教员研究所长,知事余重耀委托他为文庙奉祀官。三年高云阶知事委任他为学务委员,四年金华道尹沈钧推举他为咨询员,浙江省视学程宗裕呈报捐资兴学案,教育总长汤化龙奖给他三等金色嘉祥章,在办理平粜出力员审案,巡按使屈映光奖给一等奖章。

民国五年(年),知事夏日璈重修《建德县志》,聘王韧(王绍槐)为总纂、蔡汝榕为协纂、蔡汝桐等为校阅。于民国八年(年)修成,由金华朱集成堂印行。六年张良楷知事委任他为县立模范高等小学校长,并赠“品端学正”匾额。娶高楼下县庠生保举从九品吴善昌次女为妻,生有二子:允晖和允喧。继娶梅城西门街六品军功吴绍辉长女为妻,生有一子一女:子早殇,女嫁梅城岁贡生郑宝铨四子郑国衡为妻。郑国衡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九中学,他的儿子郑秉谦笔名颃颉。国家一级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柳金刀和他的妻子》,《碧海缘》、《海市奇观》、《普陀旧梦》、《寻找英雄》等。

蔡兆辐三子蔡汝桐,字琴仙,号知闰,建德县庠生,后补增广生。民国二年任亲睦乡自治委员,五年当选建德县议员。民国五年与兄长蔡汝榕一起参与纂修《建德县志》,担任校阅。八年任洋尾庄庄董。娶里童下塘武庠生陈邦恺女为妻,生3子:长子允焜、次子允炤、三子允炘。

蔡汝桐幼子蔡允炘,字可培,号有基。自幼聪颖,记忆超常,才华横溢,深受父母及宗亲宠爱和赞赏。民国元年正谊初小毕业,三年正谊高校毕业,五年毕业于浙江第九师范讲习所。他不仅出口成诗,动笔成章,还精通书法,字体雄浑苍劲。本地石屏山上的天泉寺楹联和匾额都是他书写的,可惜毁于文革。据其孙蔡来友介绍,他家大门上有块“山仁水智”的匾额,就是允炘公所写,也差点被当作“四旧”给毁掉,是他父亲为了保护这块匾,用黄泥把匾上的字抹掉才保留至今。还能窥得一鳞片爪,多少可以领略被岁月掩去的一抹风采。他还凭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善辩能力帮穷苦乡民写状书,替人当辩护律师,伸张正义,有人向他贿赂他分文不取,令人刮目相看。杭州之江大学副教授胡才甫先生曾说:“允炘是我同学,人很聪明,是块难得的好材料。”可见对蔡允炘充满了无限的惋惜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hj/17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