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杨村桥、大同、航头、乾潭4个乡镇试点推进亩草莓标准地,为村集体创收万元,草莓标准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效助推产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共赢共富。”今天,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剑娟在“全面升级草莓标准地全力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大会暨‘千鹤一线红’草莓共富旅游路线发布会”上介绍道。01:12据介绍,草莓“标准地”就是采用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和建设钢架大棚等设施,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品牌销售的模式,相比以往莓农“自租自管”的种植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此次活动现场设在梅城的“千鹤一线红”共富草莓园内,放眼望去,一片片土地已平整完毕,部分已经开始搭建草莓大棚。“为盘活闲置土地,重拾草莓致富经。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清表,打造龙溪、顾家共亩草莓共富园,每年为本地农户增加元/亩的租金收益。届时通过园区建设、对外出租、大户种植等规模化运作,每年预计为顾家、龙溪两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增加约60余万元的收入。同时落实部分低收入农户参与种植、劳务,有效助推消薄增收、带农就业工作。”梅城镇党委书记邹泉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已吸引50余户在外莓农报名回乡种植,通过技术及资源比选,已择优落实13户莓农参与第一期草莓园种植,解决莓农家庭事业不能兼顾的困境。草莓标准地的“红利”,作为“草莓之乡”的杨村桥镇是最早受益的。年初,杨村桥镇就在路边村试点亩草莓标准地建设,截至目前,杨村桥镇共推进草莓标准地亩。对于草莓“标准地”如何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杨村桥镇党委书记苏晓明详细剖析道:“土地流转价格为每亩-元,待路沟渠和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后,以每亩元返租给种植主体或种植户,村集体有0余元每亩的收益。以此测算,每建设亩‘标准地’能为村集体增加2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极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草莓标准地减少了莓农的硬件设施投入,降低草莓产业的准入门槛(莓农自建大棚成本3万元每亩,标准地的租赁费只需元每亩),并且能过标准化生产,草莓亩均价格也有所增涨,每亩标准地能为莓农增加收入1万元左右。同时,还带动了草莓采摘游、研学游、乡村游的发展。”真正将草莓“标准地”打造成草莓“致富地”。近年来,建德草莓除了在“标准地”模式上的升级,还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农业双强”再创新,通过创建“建德数智草莓”平台,实施“1+6+N”模式(1个产业大脑、6个场景、N个应用),实现草莓产业全过程数字化。推广首个以地域冠名的草莓新品种“建德红”,年每公斤售价突破元大关,亩效益比常规品种增加2万元以上。“年,我们要在杨村桥、大同、航头、梅城等8个乡镇,新建草莓标准地亩,持续扩大全市草莓标准地面积,形成以杨村桥草莓小镇、大同西乡草莓园、航头蔬果产业园、更楼更有味草莓精品园、梅城千鹤一线红共富草莓园、乾潭共富草莓产业园等多个园区为中心的草莓产业发展新路径。”邱剑娟说道。活动现场还首发了“千鹤一线红”草莓共富旅游路线,各交通节点上布局产品销售、广告宣传、民宿采摘等系列共富产品,借助梅城镇千年古城旅游人气,立足草莓产业园区域美丽乡村资源禀赋,全域打造红色研学、农业采摘、康养休闲为一体的农文旅体验线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dezx.com/jdshj/19286.html